很多人以為上帝在造好天地萬物和人之後,就不再管人間事了;他們覺得上帝非常遙遠,和人們日常生活似乎毫不相干。從加爾文個人親身的經歷,以及從聖經中所顯示的上帝,卻不是這樣。加爾文指出,上帝不但是萬物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世界萬物永遠的主宰和保存者,祂持續地在眷顧萬物。身為上帝的兒女,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在上帝的旨意與權能之下,祂隨時照顧、保護、教養我們,在與我們幸福有關的事上,祂絕不會叫我們有所欠缺(I.14.22)。對於上帝的認識,加爾文認為有三件事是我們所最應當知道的:
  1. 使我們得救的慈愛,
  2. 每天懲罰惡人、直到永遠滅亡的審判,
  3. 保障支持善人的公義(I.10.2)。

 面對這樣的上帝,加爾文認為我們無論是講到祂或是思想到祂,都應該有虔敬的態度(I.13.3)。由認識上帝產生敬虔之心,而後出乎自願的敬愛與順從,這才是純正宗教的信仰(I.2.2)。

 有人指稱,長老教會的信徒對上帝太隨便,作禮拜遲到早退、在禮拜堂內嘻鬧、對上帝的僕人不夠尊重;也有人認為,牧師有時候也稍嫌輕率。事實上如何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與信徒,有多少時候在談論或思想到上帝時會有敬虔的態度呢?問卷裡有這樣的一題(問卷第 20 題):「依您觀察,大部份的信徒在談論或思想到上帝時,有多少時候會有敬虔的態度? □0% □1-20% □21-40% □41-60% □61-80%□81%-100% 牧師呢?約有 □0%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題目這樣設計是為了把「多少時候」量化,但為避免和回答各項的百分比混淆,也為了便於陳述起見,底下的討論將採「相當敬虔」與「不大敬虔」之用語來取代之。認為「相當敬虔」指的是在談論或思想到上帝時有一半以上的時候會有敬虔的態度,亦即把圈選 41-60% 的比例除以一半,再加上圈選61-80% 與圈選 81-100% 的比例;認為「不大敬虔」指的是在談論或思想到上帝時有一半或不到一半的時候會有敬虔的態度,亦即把圈選 41-60% 的比例除以一半,再加上圈選 21-40%、 1-20%、0% 的比例。

 問卷的結果分析如下:

(一)信徒方面:

 圖 5-1 顯示受訪者圈選各項的比例。在有回應的填答者中,認為大部份的信徒「相當敬虔」與「不大敬虔」的比例分別為 51.1% 和 48.9%(N = 284),二者約各佔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平地和原住民受訪者的反應作個比較,平地傳教師認為大部份的信徒「相當敬虔」與「不大敬虔」的比例為 48.5% 和 51.5%(N = 239),原住民為 63.4% 和36.6%(N = 41)。似乎有比較多的原住民傳教師認為大部份的信徒有敬虔的態度(詳見圖 5-2),採用卡方趨勢檢定,其差異顯著水準達到 p = 0.032。這是因為原住民傳教師所見到的信徒真的比較敬虔,或是原住民傳教師填答標準比較寬?我們無法從這次問卷結果得知。

 除了上述族群因素之外,其他像性別、年資、事奉工場等因素,對這題的結果並沒有明顯的影響。

圖 5-1

    信徒和牧師在談論或思想上帝時,有多少時候會有敬虔態度回答百分比,橫軸代表多少時候,縱軸代表回答百分比


圖 5-2

    比較平地與原住民受訪者認為信徒有多少時候在談論或思想上帝時會有敬虔態度,橫軸代表多少時候,縱軸代表回答百分比,p = 0.032


(二)牧師方面:

 從圖 5-1 可以看出,牧師們的敬虔情況比信徒稍微好一點。認為大部份的牧師「相當敬虔」與「不大敬虔」的比例分別為 59.4% 和 40.6%(N = 281)。

 進一步分析年資的影響,如果把受訪者依其擔任傳教師的年資分為 0-5 年、6-15年、16-25 年、26 年以上等四組,他們回答大部份的牧師「相當敬虔」的比例分別為 50.7%、56.3%、62.7%、65.0%,逐漸遞增;回答「不大敬虔」的比例分別為 49.3%、43.7%、37.3%、35.0%(N = 71、71、51、50),逐漸遞減。從圖 5-3 可以看到四個不同年資組圈選各項的比例。看起來在教會年資較淺的,亦即比較年輕的,對牧師敬虔的看法比較不樂觀。

 這個趨勢用曼特漢傑爾的線性相關(Mantel-Haenszel test for linear association)來檢定,其顯著水準達到 p = 0.023。這究竟是因為年資較淺的比較具有批判性,答題標準比較嚴格,或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牧師比較不敬虔,實在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究。雖然我們不能從這次問卷結果來作判斷,但非常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討論。

 以性別來看,從圖 5-4 我們可以約略看出,女的受訪者比較不樂觀。認為大部份的牧師「相當敬虔」的比例男女分別為60.8%、44.2%;認為大部份牧師「不大敬虔」的比例男女分別為 39.2%、55.8% (N = 254、28) 。用卡方趨勢檢定 p =0.057,性別差異尚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這可能是因女性受訪者的人數比較少,只有 28 人,而分散在六個回答項中人數更少,不容易達到顯著差異的緣故。不過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大致上的趨勢,女性比較不樂觀。

圖 5-3

    比較不同事奉年資受訪者認為牧師有多少時候在談論或思想上帝時會有敬虔態度,橫軸代表多少時候,縱軸代表回答百分比,p = 0.023


圖 5-4

    比較男女受訪者認為牧師有多少時候在談論或思想上帝時會有敬虔態度,橫軸代表多少時候,縱軸代表回答百分比,p = 0.057


 以上討論的是年資和性別兩個因素對答題的影響,至於族群和事奉工場兩因素在此並無影響。

 其實,有沒有敬虔的態度所反映的正是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也就是加爾文所說真正的信仰。對於以上調查結果所顯示的現況我們是否感到滿意呢?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48.9%)認為大部份的信徒「不大敬虔」,而有四成以上的受訪者(40.6%)認為大部份的牧師「不大敬虔」。喪失對上帝的敬虔,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或許我們都應該在 認識上帝的事上有更多的成長與進步。照加爾文所說,我們可以從研讀聖經來加強對上帝的認識,而聖經所顯示的上帝,也正是我們可以在體驗中去親身經歷的。

 不論是個人靈修、查經班或成人主日學,都可以幫助我們從聖經中去認識上帝,並且把這樣的認識應用在生活中。最要緊的是實際去做,使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與信仰日新又新、不斷地進步。

 今日台灣一般的民間信仰,非常虔誠的亦大有人在。可惜的是民間信仰的特性,除了拜各種自然形成的山川樹木及人造偶像外,另一特性在於「有求必應」,亦即用是否符合敬拜者所祈求、所想望,有沒有應驗,來決定或檢驗此神明是否值得被奉為神明。這個特性顯示民間所拜的神基本上是「人造的神明」,與聖經所說的創造主上帝要求人完全順服,不一定照人的意思來成全有極大的不同。

 當人人都敬拜只對自己有利的神時,社會文化的走向就是全面的自私自利,因而產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大為流行。更進一步遇到利害衝突時,往往就會產生「誰也不怕誰」的鬥爭。這樣的社會怎麼會不亂呢?而這是一個我們所期盼的社會嗎?

 耶穌受難前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提供了另一個榜樣:「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 26:39)稍後他又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 26:42)基督徒是以上帝為主的,所祈求的雖然不一定得到垂聽,但相信上帝的旨意最美好,因此樂意順服。今日的教會應該回歸到以創造主為主,提倡敬愛、順服創造主的原則,並將此福音廣傳,以此為台灣的新文化注入一股清流。

 加爾文的敬虔,不是情感性的敬虔,乃是出於深處意識的敬虔,這種敬虔帶有知性的特色,卻涵蓋了熱烈的情感以及堅決的意志。加爾文的敬虔表現在他對上帝深入的認識,認識上帝越深,對上帝的敬畏與愛越深,知性的認識與感性的體驗層層交織,而形成一切只為上帝榮耀的行動決心。

 加爾文式敬虔若是應用在教會生活,雖然不一定有熱切情感的直接表現,但是一定有中規中矩的進退有節;雖然不一定顯得嚴肅而重視形式,但是一定有敬畏以及愛上帝的實質流露;雖然不一定有死板的外在行為規範,但是一定有來自內心深處的確信做為舉止的根據。

 問卷中反映出敬虔態度的流失,雖然對「敬虔」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大體上顯示出現今長老教會生活與敬虔的漸行漸遠。近年來的一些風潮,無論是家庭小組、禱告山、靈恩運動、敬拜讚美乃至小組教會,或許與期待打破這股沈滯氣氛有關,其帶來的答案雖然不一定符合需要,所反映出追求改變的熱切卻值得重視。

 在族群、年齡以及性別呈現出來的差異當中,一般印象裡比較缺乏批判色彩的女性,卻表達出傾向不樂觀的態度,這是值得重視的警訊。因為就一般而言,批判色彩強的人比較容易對現況不滿,而批判色彩弱的人比較容易滿足現況。由於此題目設計涉及自我批判,或許還有「面子問題」的蒙敝,扣除此項因素,所呈現出對信徒近五成的「不大敬虔」印象,以及對牧師超過四成的「不大敬虔」印象,恐怕尚有低估之嫌。

 整體而言,敬虔態度的流失恐怕是長老教會最大的危機,因為加爾文傳統的神學與教會生活均奠基於此。或許是出於社會變遷速度太快,可能很多人印象中二、三十年前的長老教會與目前的長老教會已有很大的差距。雖然敬虔與否不能單憑主觀印象,但就「看得見的」而言,清早祈禱會、主日晚間禮拜以及家庭禮拜都在迅速消失當中,並非這些聚會是必不可取代者,然而教會是否有發展出更能因應社會變遷的聚會,或者只是在社會變遷的強力衝擊之下逐漸萎縮,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討論與分享:

  1. 你見過敬虔的人嗎?他的那些表現讓你感覺到他的敬虔?
  2. 你所認識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請你描述祂的一項特性。
  3. 在快速變遷與多神充斥的台灣社會中,你認為基督徒當如何見證對上帝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