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目的

讓學生對詩篇的卷名、主題、詩題及其在聖經中的地位有一個概括的認識。

具體目標:上完本課以後,學生應該能夠:

  1. 說出詩篇令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2. 說出詩篇的一種分類方式。

本課金句:詩篇 42:1-2

 新標點和合本:

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

 現代中文譯本:

上帝啊,我渴慕你,像鹿渴慕清涼的溪水。永生的上帝啊,我渴望你;我幾時可以到你面前朝拜呢?

 台語白話字:

 台語漢字:

上帝啊,我的心切切欣慕你,親像鹿切切欣慕溪水。我的心嘴乾欣慕上帝,就是活的上帝;我啥時會到上帝面前來見伊啊?

本課大綱

一、前言:詩篇在聖經中的地位

二、詩篇的卷名與數目

三、詩篇的結構與分類

四、詩題之謎

討論與分享(請擇題討論)

  1. 請分享你最喜歡的一首詩或某一類型的詩,並說明你為什麼喜歡它。

  2. 你最常在什麼時候讀詩篇?為什麼?

  3. 你曾藉著詩篇來跟上帝對話嗎?當時的感受如何?請分享你的體會。

  4. 你喜歡用和合本或現代中文譯本來讀詩篇?文字的不同會影響你的喜好嗎?

課程內容

 一、人心與上帝的對話

你喜愛詩嗎?請說說看,你最喜歡的詩是那一首?唐詩、現代詩、台語聖詩、國語聖詩都可以,請你唸或唱給大家聽,並說說看,為什麼你喜歡它。(在此讓大家分享,每一個人都提一首)

聖經裡的詩篇原來也是可以用來吟唱的,它表達了一個人的情感,包括哀傷、喜樂、感謝、讚美、懊悔、氣憤等等。它所陳述的對象是上帝,因此我們將它稱為「人心與上帝的對話」。詩篇受人歡迎的原因在於它反應了人類共通的經驗,使讀的人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你曾藉著詩篇來跟上帝對話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詩篇廣為古今聖徒所喜愛,古代以色列人在聖殿唱它,後來猶太人在會堂裡也唱它,新約時代的信徒也唱它(西 3:16、雅 5:13)。使徒們在受迫害(徒 4:25-26,對照詩篇 2:1-2),傳福音時 (徒 2:25-29,對照詩篇 16:8-11;徒 13:33,對照詩篇2:6-7)都唱它、引用它。希伯來書更廣泛地引用詩篇作為對耶穌的信心與印證(來 1:6、1:10-13、2:6-8、5:6、10:5-7)。加爾文曾經說,「我習慣稱詩篇為靈魂之解剖學─誰能不從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悲傷,痛苦,憂懼,懷疑,希望,焦慮,或是困擾我們思想上的問題,你都會從詩篇中找到迴響─聖靈都要給我們顯出來。」(註 1)

詩篇中充滿了上帝的同在,以致於詩人忍不住要讚美。不論是在愁煩、苦難、快樂、犯罪、看到罪惡猖行…等各種時候,詩人都還能夠看到上帝的作為、上帝的引導、上帝的同在,難怪讀起它來叫人心裡得安慰、得力量,也叫人心振奮不已。詩篇可以說是信仰的精華所在呢!

還記得詩歌與智慧文學的特性嗎?第一,它講究個人內心、生活與上帝的關係。第二,它講究思想的平行,使詩的意義明白易懂,雖經翻譯成各種文字,仍不失其原意和美感。

這麼吸引人的詩篇,它在聖經中的地位如何呢?

希伯來聖經分為三大部份: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詩篇屬於第三部份的聖卷。這三個部份同時也反映出希伯來經典形成的三個階段:律法書先搜集完成,其次是先知書,最後才是聖卷。不過以各別書卷來說,這三個時期並未反映出各卷書的寫成年代;換句話說,聖卷裡有些作品可能比律法書的年代更早。詩篇裡所收錄的許多作品有些年代就相當早。

在希伯來文的抄本裡,詩篇大部份被編排在聖卷的第一卷。耶穌在路加福音 24:44b(註2)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這裡用詩篇來代表全部的聖卷,可能是因為詩篇列在聖卷第一本,也可能是因為它為聖卷裡最重要的一卷。有一些抄本把歷代志放在詩篇的前面,而猶太他勒目(Talmud)的傳統則把路得記放在詩篇的前面。

從本週開始,我們要用三課來探討詩篇。首先我們要對全本詩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第二週要讀彌賽亞詩、智慧詩與歷史詩,第三週要讀咒詛詩、悔罪詩與讚美詩。希望藉著這樣反覆研讀,大家都能夠跟上帝對話,跟祂產生新的、更親密的關係。

 二、詩篇的卷名與數目

詩篇的英文卷名「The Psalms」是從希臘文「Psalmos」(複數Psalmoi)而來,意思是「用弦樂彈奏的音樂」、「用弦樂伴奏的詩」。主前第三世紀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採用它來作為詩篇的卷名,新約的作者亦沿用這個稱呼(路 20:42、路 24:44、徒 1:20)。

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詩篇的卷名是 Tehilim,意思是讚美。它和 Hale- luyah (哈利路亞,意思是讚美上帝)是同一個字根(註 3)。在詩篇的詩題裡,只有第 145 篇出現「讚美」的字眼,不過在詩的內容裡,它總共出現了 28 次。雖然詩篇裡並不是每一首詩都有讚美的主題出現,但「讚美」是詩篇重要的信息,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用它來作詩篇的卷名,應該是最恰當不過。猶太學者腓羅,當他提到詩篇時,採用的名稱是Humnoi(翻成英文是 hymns,意思是讚美歌),這和希伯來文的Tehilim 意思比較接近。

腓賀(P.H.Pfeiffer)指出,詩篇的希伯來文卷名所描述的是它的內容,表示讚美是詩篇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而希臘文和英文所描述的是它的形式,是用弦樂伴奏的詩(註 4)。

希伯來文聖經的詩篇是 150 篇,基督教的聖經詩篇也是 150 篇,但是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一共有 151 篇。而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有兩次將希伯來文的兩首詩篇合併為一篇 (9、10及 114、115);卻有另外兩次把希伯來的一首詩篇拆成兩篇(116、147)。

羅馬天主教的聖經所根據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其詩篇的編排和希臘文聖經一樣,卻和希伯來文及基督教的聖經有所不同(註 5),讀的時候或和別人討論的時候必須注意。

表一 詩篇數目對照表

希伯來文聖經和基督教的聖經 希臘文與羅馬天主教聖經
1 - 8 1 - 8
9 - 10 9
11 - 113 10 - 112
114 - 115 113
116 114 - 115
117 - 146 116 - 145
147 146 - 147
148 - 150 148 - 150
  151(希臘文)

 三、詩篇的結構與分類

1.詩篇的組成與結構

詩篇是經過長久的時間搜集而成的,依現有的形式,它總共分為五卷,每卷均以頌榮作為結束:

頌榮

卷一 1- 41 篇41:13

卷二42- 72 篇72:18-19

卷三73- 89 篇89:52

卷四90-106 篇 106:48

卷五 107-150 篇 150:6

詩篇的卷一大部份是大衛的詩,卷二、卷三搜集了亞薩的詩和可拉後裔的詩,卷四、卷五則包括大衛的詩、上行之詩等。值得注意的是,卷一、卷四和卷五稱呼上帝的名最主要是用「雅威」(YHWH),和合本中文聖經譯成「耶和華」,現代中文譯本譯成「上主」(註 6);卷二則用「伊羅興」(Elohim),中文譯成「上帝」或「神」。至於卷三,前半(73-83 篇)用「伊羅興」,後半(84-89 篇)用「雅威」。有可能編者在搜集、編排時,已經注意到對上帝名字稱呼的不同,而把它分置於不同卷。

卜洛克(C.H.Bullock)把詩篇的作者歸類如表二(註 7)。

猶太人的解經書米大示(Midrash)(註 8)論到詩篇時說,「摩西把五本律法書賜給以色列人,與它互相輝映的就是大衛的詩篇,也是分成五卷。」近代猶太學者德里支(Delitzsch)也說,「詩篇是另一套五經,反映摩西五經的思想。它們是以色列民眾對上帝的心聲,正如五經是上帝對以色列人的啟示一樣。」(註 9)用這樣的角度來看詩篇的五卷,其主題也和五經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互相輝映:論人、論救贖、論聖殿、論曠野生涯、論上帝的信實。不過巴斯德指出,這種對照只能當做參考,不能牽強附會地解釋( 註 10)。

 

表二 詩篇作者歸納表

作者 大衛 亞薩 可拉的後裔 所羅門 摩西 以斯拉人希幔 以斯拉人拉探
卷一 3-9
11-32
34-41
(37)
           
卷二 51-65
68-70
(18)
50 42
44-49
(7)
72   88 89

(兩標題之一)

卷三   73-83
(11)
84-85
87-88
(4)
       
卷四 101
103
(2)
      90    
卷五 108-110
122, 124
131, 133
133-145
(15)
    127      
總數 73 12 11 2 1 1

2.詩篇的分類

要把詩篇這麼豐富的詩集作個完善的分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底下要介紹三種分類方式。第一種是按主題或內容來分,舒茲把它分成七類(註 11):

(1) 義人的禱告:詩 17、20、25、28、40、42、55 等。

(2) 悔罪詩:詩 6、32、38、51、102 等。

(3) 讚美詩:詩 65、95-100、111-118、146-150 等。

(4) 上行詩:詩 120-134 等。

(5) 歷史詩:詩 78、105、106 等。

(6) 彌賽亞詩:詩 22、110 等。

(7) 字母詩:詩 25、34、111-112、119 等。

此外尚有智慧詩、咒詛詩等等。

第二種分類方式是按功能來分,這是近代學者袞克爾(H.Gunkel) 所提倡的。他把詩篇按照它們的文學型式(英文genre,德文 Gattung)來分類,並且探討產生這些詩的生活情境(Sitz im Leben)。袞克爾認為大部份的詩都有它的禮儀背景,是以色列人在敬拜的場合使用的。依照這種分類,詩篇可分為:讚美詩、登基詩、團體哀歌、王室詩、個人哀歌、個人感恩詩歌等。當然要決定產生一首詩的原始生活情境,有時非常困難,可能會牽涉到一個人主觀的判斷。不過這種分析,對瞭解詩篇還是很有幫助。

第三種分類方式,布魯格曼(W. Brueggemann)把詩篇分為根源上帝(orientation)、偏離根源(disorientation)、重新根源(reorientation)三類。他指出詩篇所表達的信仰是以兩種重要的轉變為焦點;第一個轉變是離開穩定的「根源上帝」,進入「偏離根源」的階段,第二個轉變則從「偏離根源」的情況進入「重新根源上帝」當中(註12)。

 四、詩題之謎

詩題就是詩前的小字,在 150 首 詩篇中,除了 34 首沒有詩題外,其餘的 116首都有詩題。卜洛克把這些詩題歸為五類(註 13):

1.關於作者:

這種詩題是把一個希伯來文介係詞加在一個人名之前,這個介系詞可翻譯成「屬」、「致」或「為」。傳統上把它翻譯成「屬於」,表示這首詩的作者或起源。屬於大衛的詩有 73 首,屬於亞薩的有 12 首,屬於可拉後裔的有 11 首,大衛的伶長 1 首,摩西 1 首,希幔 1 首,以探 1 首,所羅門 2 首。

2.歷史背景:

詩篇中有 14 首的詩題是關於歷史背景的,其內容都和大衛的生平經歷有關(詩 3、7、18、30、34、51、 52、54、56、57、59、60、63、142)。儘管有些學者質疑這些詩題的真實性,卜洛克認為它們還是可信的,只不過它可能是在事件發生以後,事後回想起來寫成的。

3.文學形式:

這種詩題描述該詩的文學特點,像詩(psalm)、歌(song)、訓誨 (maschil)、金詩(michtam)、流離歌(shiggaion)、禱告(prayer)、讚美(praise)等等。

4.禮儀用法:

詩篇裡和聖殿禮儀有關的詩題並不算多,92 篇標明是「安息日的詩歌」,其他的詩題和禮儀的關係並不那麼明確,但仍然可以看出它的用途,像「紀念詩」( 詩 38、 70),「稱謝詩」(詩 100),「叫人學習」(詩 60),「上行之詩」(詩120-134),「在獻殿的時候,作這詩歌」(詩 30)。

5.音樂註解:

有些詩題是要告訴我們這首詩的音樂背景或應該怎麼唱。像「女音」(詩 45 末)是用女聲來唱,「無聲鴿」(詩 55 末)是指大衛像樹林中的鴿,逃避押沙龍,「流離歌」(詩 7)是高聲呼喊,「慕拉便」(詩 8 末)指戰士之死,「調用第八」(詩 5、11 末)可能是第八班次(註 14)。詩題是很早就存在的,但是它的意義不明顯。西托(J.W.Thirtle)的研究帶給我們許多的亮光,巴斯德認為這是解開詩題之謎的關鍵(註 15)。他最重要的發現就是:

有些詩題應該屬於前一首詩的註腳,而非該首詩的詩題。原來,希伯來文的古抄本,在詩和詩之間並不像中文或英文那樣篇篇分開,而只在詩與詩之間的邊沿加上一個數目字。一般所說的詩題一直被認為是屬於下一首詩,因為它被印在下一首詩的前面。

事實上,它也有可能屬於前一首詩。聖經中其他的詩歌也有這樣的例子,前有詩題,後有詩註:

第一個例子:哈巴谷書 第三章

(1) 詩題:「先知哈巴谷的禱告,調用流離歌」(哈 3:1)

(2) 本文:哈巴谷書 3:2-19a

(3) 詩註:「這歌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哈 3:19b)

第二個例子:以賽亞書 38:9-20

(1) 詩題:「猶大王希西家患病已經痊愈,就作詩說」(賽 38:9)

(2) 本文:以賽亞書 38:10-20a

(3) 詩註:「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 」(賽 38:20b)

按照這樣的型式,我們可以把詩篇中的詩題重新加以分析,將它分為兩部份:

前半和後半。前半可能是上一首詩的詩註,後半才是下一首詩的詩題。這樣的劃分使許多的詩題更加切題。不過中文翻譯的詩題經常前後顛倒,因為希伯來文常把主詞放句尾、受詞放句首,翻成中文必須調整先後次序,讀起來才能達意。因此要重新劃分詩題和詩註時,不能依照中文來看,必須回到希伯來原文。舉個例來說,詩篇第 4 篇之詩題:「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希伯來原文的順序是:「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大衛的詩」。這樣,這個詩題的前半「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應屬於第 3 篇的詩註;後半「大衛的詩」才是第 4 篇的詩題。

再以詩篇第 45、46 篇為例,目前它們的中文詩題如下:

第 45 篇:可拉後裔的訓誨詩,又是愛慕歌,交與伶長,調用百合花

第 46 篇:可拉後裔的詩歌,交與伶長,調用女音

回到希伯來文的順序,應該是:

第 45 篇:交與伶長,調用百合花,可拉後裔的訓誨詩,又是愛慕歌

第 46 篇:交與伶長,調用女音,可拉後裔的詩歌

如果把這兩個詩題分成前後兩部份,前半屬於上一首詩的詩註,後半屬本首詩的詩題,則應該是這樣:

第 44 篇詩註:交與伶長,調用百合花

第 45 篇詩題:可拉後裔的訓誨詩,又是愛慕歌

第 45 篇詩註:交與伶長,調用女音

第 46 篇詩題:可拉後裔的詩歌

經過這樣重新編排,詩篇第 45 篇有詩題「可拉後裔的訓誨詩,又是愛慕歌」及詩註「交與伶長,調用女音」,比較切合第 45 篇的內容。

附註

  1. cf 巴斯德(J.S.Baxter), 《聖經研究 II》, 楊牧谷譯 (香港:種籽出版社, 1992), pp.115-116.

  2. 學者通常用 a,b 來表示經文的上半節或下半節。

  3. A. A. Anderson, The Book of Psalm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vol.l,(ed.) R. E. Clements,(Grand Rapid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2), p.23.

  4. cf A. A. Anderson, The Book of Psalm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vol.1,(ed.) R. E. Clements,(Grand Rapid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2), p.23.

  5. P. C. Craigie, Psalms 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19,(eds) D. A. Hubbard, G. W. Barker, J.D. W. Watts,(Waco: Word Books, 1983), pp.42-43.

  6. 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文是四個子音 YHWH,和合本的「耶和華」是誤譯,最有可能的發音是雅威(Yahweh),詳見梁望惠, 《律法書》 (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 1998), pp.37-38.

  7. 卜洛克(C.H.Bullock), 《舊約詩歌智慧書導論》, 賴建國、陳興蘭譯(台北:華神出版社, 1994), p.104.「詩篇作者歸納表」得華神出版社同意刊載,謹在此致謝。

  8. 自從以斯拉開始倡導研讀律法之後,猶太人發現他們所瞭解的律法和實際的生活經驗有一段距離。上帝的律法要如何解釋?如何遵行?對律法書有研究的人開始用口頭來講授律法,後來再用筆記記錄下來,其地位幾乎可與文字傳統的律法書相比。這些口述傳統最後仍然集結成書,合稱米示那(Mishnah)。他勒目(Talmud)則包含米示那及其解說。米大示(midrash, 複數是 midrashim)的希伯來原文意思是「探討」、「解釋」。凡是對律法,米示那或他勒目的解說,均可稱為米大示。這些都是猶太人寶貴的解經資料。

  9. 同註 1, p.118.

  10. 同註 1, p.119.

  11. 舒茲(S.J.Schultz), 《舊約新語》, 賴建國、陳興蘭譯,(台北:華神出版社, 1993), pp.296-297.

  12. 白如格文(W. Brueggemann), 《生命的對話:詩篇信息》, 范約翰譯, (香港:道聲出版社, 1988),pp.20-24.白如格文是布魯格曼的另一譯名。

  13. 同註 7, pp.106-107.

  14. 同註 1, pp.130-131.

  15. 同註 1, pp.126-129.

背金句:詩篇 42:1-2

作業

  1. 請閱讀詩篇第 90-119 篇,並嘗試將它們依主題來歸類。

  2. 請閱讀第七課的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