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對宣道的批評


聽聽對當代美國教會講台的批評對傳道者應該是有所幫助的。Reuel Howe,在他教牧事工研究所中,有系統的檢視平信徒對宣道的批判。

1. 大部份的講章太抽象、太學術性,太理論以及太神學了。

Farmer,這位許多傳道者的守護神,曾寫道:「抽象就某方面來說是我們宣道的最大咒詛。」他提出這個問題,為甚麼抽象是如此大的咒詛,答案是,不只是人們會因此而不易瞭解或覺無聊,而是「上帝臨到世人,無論何時都不是藉著抽象方式,而是藉著個人,藉著個人每日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情境。」

當Steimle考量同樣的主題時,如此說道:「使用抽象是冒險的事情。」諸如「創造、道成肉身、救贖、赦罪、復活等字,會使得充滿動態的血液枯竭而亡。」甚至像似「罪惡、恩典及福音等字眼」也會因為使用過度以致變得抽象難懂。

Thielicke 在他提為「抽象的人:強調錯的人」一章中,他說:「傳道者或許會光是抽象而且滔滔不絕的談論人類的本質、人類的存在、以及我們存在的情境,而不再配合人們的真實生活,這只會使得人們說道:『這跟我沒有相干,』或者『總而言之,這樣的信息從未觸及我的生命。』」

據Reuel Home的觀察,平信徒總覺得講章實在太像神學論文-和日常生活沒太大關連。

平信徒的另外一個看法認為講章實在太正式而且非個人化。在宣道中缺乏個人的迫切性,給人這樣的印象,認為傳道者不在於面對生命及死亡的問題。....他們覺得專題演講及講章應該有所之別,....顯而易見的,在其中有對誠實、明智、愛心及個人化陳述基督徒信念的渴望,而不是冷酷、沒有愛心的陳述所謂客觀的真理。

在解釋及宣告之間,在宗教的專題演講解釋恩典及解經的講章宣告福音之間,有著微妙但清楚的差異。解釋及宣告之間的基本差異,就是前者使用很多宗教抽象觀念;後者則多運用故事、比喻及圖象來舉例說明上帝的恩典。當上帝的恩典被傳述時,這恩典經常會在聽者的心智中再生作用。"專題演講的目地在於解釋一個主題;講章目地則在於改變生命。"

針對傳道者老是越過人們頭頂的宣道,司布真詼諧的說道:「基督說過:『餵養我的羊....餵養我的小羊。』無論如何,總有些傳道者把草料放得太高,不單小羊就是大羊也搆不著。他們看起來該把這段經文唸成:『餵養我的長頸鹿。』」

傳道者不單遭譴責使用抽象觀念,而且使用太糢糊的宗教概論。舉例說,我們告訴人們要在世上、在家中、在工作的地方、以及在學校做見證。通常我們說的總不會超過這個樣子:「單單純純的在你的環境中為主作見證」。這是糢糊且不具體的。
Craddock說過一個關於信徒對傳道者的模糊籠統,深感怨倦的有趣故事。有一天一位傳道者在大城市開車迷路了,於是他請隨行的信徒指引方向。這位信徒從車子的後座中拉出一個地球儀,接著說:「看這個,或許這個能幫你找到你的方向。」


2. 講章包含太多的觀念,這些觀念太錯綜複雜而且過於急速的臨到聽者。

人們譴責的不只是講章被認為太抽象,他們同時譴責講章包含太多的抽象觀念。如果你有篇三個論點的講章,每一點又包括三小點,那麼你就有篇總共九點的講章,或者是三篇各自不同的小講章。

這就是為甚麼
Davis以及其他作者強調,設計一篇講章應只包含一個主題、一個骨幹、一個磁場及一個脈絡。每位作者都強調講章需要有中心主題,因為太多的講章實在過於複雜了。講章通常只需要有一個基本的信念、主題、真理、信息,這基本主題則藉著故事、例證、軼事趣聞、寓言及引述加以強調,主要的目地在於將一個基本的主題圖像化。就如同許多傳道者所學的:「印象深刻的牢記一點,好過於纏著三股繩子原地打轉。」司布真寫道:「用只有十便士的鐵釘緊緊釘牢,比用一大堆鍍錫釘子鬆垮垮的釘著,然後一會兒就被拔起來,有用得多了。」

Craddock教導傳道者,編寫一篇講章時,必須感受僅僅只有一個觀念的限制。他稱之為:「講道的磁鐵」,它會凝聚一些材料,但也會排斥其它不相干的材料。這個中心信息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一篇講章的統一及發展。

傳道者得體會對兒童講章的要求,通常兒童講章的特色是:有一個中心主題、使用比較生動的圖案及實物教材、說故事、用平白普通的言語、和每日生活相關的主題以及容易記得。其實成人的講章也該具備這些特色。

對我們傳道者而言,要好好的設計並限制自己在一個中心單元,一定相當不容易,也難怪有卅二位作者,努力的要嚐試說服我們接受這觀念。
Thielicke提及傳道者的問題:「他們說得太多,而且以他們不可勝數的宗教亮光壓扁別人。」

"為甚麼你總是高談闊論你那多如牛毛的真理,就像是用一千瓦的燈炮照瞎我們一樣?我們只是剛剛爬出地面的地鼠,能忍受的只是一小根蠟蠋的光度,我們只能吸收一點點真理而已,....但你卻把整世紀的真理,如同強力照明燈一樣,向我們照射。你一次將所有的東西都擺上桌面了。拜託,只要一根蠟蠋,單單一根蠟蠋!"

Howe提及一般信徒需要的是蘊涵深度真理的簡單講章。Harms同時提醒我們,人們所要的是單純,但並不是貧乏的思想及感覺!而Thielicke呢?他要的只是單單一根蠟蠋。


3. 講台宣道太少關注人的需要

Mitchell以及其他幾位作者,清楚的說出關注人們需要的重要性。現在請慢慢思考這段話。

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今天無論在那種文化中,大部份的教會講道都不顧人們內心深沉的需要。講道必須針對人們的情況。無論多麼妙的主題,如果無法針對人的實際需要,都是無用的。

Phillips Brooks 鼓勵我們打開胸襟,面對兩個方向:上帝的真理以及世人的需要:

面對傳遞信息的事奉,傳道者人格方面的預備,就是打開自己的生命,面對兩個方向:上帝的真理以及世人的需要。
....傳道者人的直覺就是隨時隨刻迅速的將基督與人們的需要連在一起,既不是以為基督對這些需要而言太遙遠了,也不是認為這些世人的需要對基督而言是無關緊要的。

傳道者要成為一個教導真理的人,就必須首先領受真理。他無法,也絕對不可以只單單為了自己的學習及充實而研讀聖經追求真理。傳道者需要有個渴望,就是在每一個真理中找到與人有關的主題,瞭解每一次的思考都觸及人們的需要。
...有些人很抽象的領受真理,他們順其自然隨著所領受的觀念發展。他們能領悟它的深度含義,但卻從未考慮廣傳他們的領受。....而有的人則必然會想到與別人的關係,他們面對真理的第一個感動就是要他達到全面的功效。...所以預備成為傳道者的神學生不可以單只為了學習而學習神學。他要經常體會他所學習的,有一天將要藉著他傳遞給需要的人。他絕對不可放掉這種想法。這樣的觀念將影響他所有的學習。

司布真建議傳道者傳講人們極感興趣的內容,他說:「我從未聽說有人在聆聽遺囑,盼望得著遺產時睡著了;也沒聽說過在法庭審理結束,法官宣判的緊要關頭,犯人睡著了。本身的興趣激發了注意力。傳講具體的主題,推出與個人相關的講題,保證你會有熱切聆聽的會眾。」


4. 太多的神學術語與及聖經化的語調

當我開始研究宣道學時,我還未察覺在好多本宣道學書中所提到的一個新術語,"錫安的語言""錫安的語言"描述在講台上講道時,使用神學術語與及聖經化的語調,而不使用一般人慣用語言的現象。如同前述所言,大部份的信徒並無法將類似救恩、救贖、道成肉身、福音以及十架神學等字眼,和日常生活的語言聯想一起。百分之九十八的信徒在平日生活中,根本不講這類話。對我們傳道者而言,這可真成問題,因為我們總有喜歡的講道用語,如福音、十字架、恩典、釋放等字眼,這些字或可用來激動我們的情緒,但對一般信徒並沒有太大的作用。我還記得在教會實習時,我第一篇講章中用了salvific這個信徒根本不懂的字。就像一位信徒對Reuel Howe說的:「如果我對我的顧客講太多術語,那我就會失去這些顧客。」正如同耶穌使用當代人懂的語言(聖經作者也一樣),我們也需要使用現代人的日常用語。

耶穌會神學家
Karl Rahner在他所著宣道的更新一書中寫道:「許多人離開教會,只因為從講台流出的語言,對他們不具意義;因為與他們本身的生活無絲毫關聯,他們就這樣不理會那些攸關生死且不容逃避的問題....

宣道的問題不僅只是過度使用聖經化的語調,也由於使用太多神學及哲學的術語。
"存在""沒有意義"以及"沮喪"等術語,除非先以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趣聞軼事或比喻例證說明這些觀念,否則根本無法獲得信徒內心的回響,。


5. 用太多時間描述過去,述說"錫安土地"的事蹟。

當我們傾向使用錫安的語言時,我們也會用許多時間,談論"錫安土地"的事蹟。H. Grady Davis 警覺到,講道的傾向總凝聚在以往的事情。

聖經的背景及事件會使我們在過去的歷史中逗留太久。在研究聖經時需要的歷史及背景介紹,可能佔了太多講章的篇幅。
....傳道者可能太著迷於古代世界或類似的研究,以至於無法走出來,無法將歷史的意義應用於現今的時代。這類的錯誤會讓傳道者宣講的信息停滯於過去時態,久而久之,終會變成習慣於向後觀看的態度。

大部份的講章可分成兩極:過去與現在,經文說過甚麼及經文在說甚麼,它曾意味甚麼及它現在的意思是甚麼。顯而易見的,我們需要這兩極中思索,以得到具啟發性的感受。但誠如
Howe提示的,信徒們埋怨聽了太多屬於過去時態的講章。最嚴重的後果是,由於我們的信息已習慣於往後觀看,上帝常常被認為不再對我們現在的困境說話。這種講道光傳講上帝在過去的世代或過去幾十年的作為,而不解釋對當代的意義,算是滿保險,不會解釋錯誤的,但卻使當代人無法明白上帝的心意。或許,像Fant所提的,對傳道者而言,他熟悉耶路撒冷街道,遠勝於自己家鄉的街道。


6. 講章中太少例證,太文謅謅,沒有多大幫助。

信徒們喜歡傳道者自日常生活中收集的實例(就像耶穌一樣),遠勝於從神學從神學書籍中找出的例子。
Reuel Howe研究傳道者和他的講道資源時,發現傳道者基本上將解經書、神學書籍及神學院的筆記當作預備講章的材料。不容否認,使用這些材料是好的,有時還滿不錯的,但光是憑藉這些材料實在是太狹窄了。

一般信徒不喜歡文謅謅例證的現象是值得思索的。有些作者告訴我們
"閱讀、閱讀、不停閱讀",以作為加添我們講道生命力的工具,而效果確實也不錯。但我也知道神學教授們"閱讀、閱讀、不停閱讀"卻經常是個貧乏的講道者,正確的說,是因為他們常使用的例證,的確太文謅謅而且太具神學性,根本不是來自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不容否認的,文學性的例證用起來也可以是滿具效力的。尤其是文學包含許多採用的動人故事。理所當然的,傳道者也該閱讀、閱讀、不停閱讀小說、戲劇、新聞、報導社會公理的書籍以及詩歌。但是找到例證的鑰匙,卻是一般信徒第一手的經驗,是來自他們每天的生活。沒錯,文學中的例證常會有幫助。但信徒埋怨這樣的例證是由外加諸於他們,而非來自他們本身的經驗。其實關鍵就在於,信徒們需要例證,這些例證來自於他們所熟悉東西、人際關係、生活畫面,換言之,就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傳道者該牢記馬丁路德堅持在傳講真道時,應該採用合適而且人們熟悉的對照。


7. 在講道中,有太多的壞消息,太少好消息;太多的病情診斷,太少的疾病預警;太多的"世界上有許多的問題",太少"這是我們可以做,以使世界獲得改善"

有一次Niedenthal提到信徒質疑一位教授的講道:「為何我從傳道者聽到這麼多壞消息?我以為他們會傳講福音"好消息"的。」由於教授不認識這位信徒,他以為這位信徒要聽的是精緻、簡單、不會困擾他的福音....一種不會直接針對我們生活及人際壓力及呼求的福音,一種培育寧靜安祥內在的敬虔。但這位教授錯了。這位信徒不只熱心服事社會上需要的人、全力參與信徒神學教育,也積極投入教會宣教活動。但他已倦於再聽到講台上傳出的壞消息,倦於聽到會讓人癱瘓的分析。

傳道者有時候該問自己:「為甚麼傳講律法總是易於傳講福音?為何我們總是充滿活力的指出
"被逐""奴役",遠勝於傳講"國度""自由"?為何如此容易宣告世界的問題,而甚少描述異象、使命及更新?」或者,有時候信徒也會問道:「既然耶穌來到世上要宣告好消息,為何要宣講這麼多壞消息?」Stuempfle提出以下的領受:

為甚麼在準備講章時,宣講福音的信息總是最困難的部份?是不是因為墮落世界的罪惡形象及絕望,比恩典的形象更為我們熟悉呢?是不是傳道者在我們自我中有一個奇異的角落,滿足於揭示黑暗勝於宣揚真光?

對我而言,傳道者應該運用我們具創造性的活力來
"想像"復活節、復活、國度、自由,以及所有由re開頭的英文單字,如復原、復合、更新、重生、再創以及重塑。(這個re字預設這個墮落的世界急需復原。)這絕對不是說我們要刪除福音,倡導積極思想的力量。這只是單純的要求把我們頗富詩意的能力,用來描述好消息而已。Mitchell建議我們要:「具體的指出同一個主題的積極層面,這樣的內容應該佔整篇講章的三分之二的篇幅。」

Reuel Howe的研究同樣指出,一般信徒已厭倦聽到壞消息的宣講,而會感激聽到更多的福音。


8. 講章總是太具可預測性而少具感情。

CraddockFant在他們的著作中,不約而同的都有一個篇幅指出,由於講章的高度可預測性(三小點加上個引言及結論):「整個宣道的過程,充滿由於太熟悉講題而產生的死亡氣息。」

許多宣道由於內容的絕對可預測性,而變得缺乏衝擊力。每篇講章都是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束、一樣的音量。若非從頭到尾平淡無奇,就是由始至終興奮高亢。講章的安排次序總是一樣,無大變化。講道題目也少有太大變化。傳道者換教會,教會換傳道者,只為了在宣道及崇拜經驗上能有一些變化。

Graddock無意中聽到福音一書中,就指出這種過於熟悉講章的問題。他的書研究齊克果和當時的丹麥國家教會,在當時,福音成為"信息的一小片內容,愛心被對愛心的描述所取代",人們沒有甚麼需求,宗教就像跳方塊舞一樣,只是眾多社交活動中的一項活動。"在基督教界中,信仰的最大攔阻是參與者連個幻想的餘地都沒有...."傳遞福音不折不扣是個充滿愛心的行為,而Graddock提到,失去愛心可能就是當代宣道問題的關鍵所在。


9. 太多注重道德教導的宣講

另外一個發現是,雖然只有部份信徒埋怨太多注重道德教導的宣講,但幾乎所有的宣道學作者都異口同聲指出這問題。如同信徒強烈的埋怨講道太抽象,教授們也強烈的埋怨太多注重道德教導的講道。

眾多宣道問題之一就是,太多注重道德教導的講道扭曲了
"聖經對道德責任的觀點"Stuempfle 講的一段話滿能幫助我們瞭解它的意義:「基督徒不願行出好行為,正如同一座岩石在陽光曝晒下,不願變得溫熱一樣」。而太多注重道德教導的講道實在是等於將把枝子拔離樹幹,擋掉太陽而欲溫熱岩石,只是倒果為因而已。聖經道德觀的基礎記載在保羅有名的經文:「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加拉太書5:6)」,這種愛心發自信賴的關係。道德性的宣道常是沒有果效的,因為它將本末倒置了。好行為是恩典的結果,而不是恩典的起因。


10. 傳道者缺乏高品質的研讀時間。

KeckThielicke非常強調他們所關切的問題,就是傳道者缺乏夠品質的預備。Keck宣稱:「在主要的基督教教會中,宣道已失去了重要核心的地位」。

行政工作今天佔去了一個人大部份的精力。其他的時間分配用來從事輔導及經常性教牧事工,或在社區組織委員會中聊具一席,所有的事務取代了主日的事奉。這不斷擴增的工作將應免於被干擾,好好準備講章,尤其是用來好好閱讀及思考的時間,擠得已經不見蹤影了。

Reuel Howe 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傳道者覺得十分尷尬的是,他們只剩一點時間準備講章的原因是,其他工作的壓力奪去了他們的時間。

你用多少時間預備講章?回答起來滿尷尬的,因為傳道者用來預備講章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主要的兩點原因:
1)其他職責的壓力讓傳道者難以劃出研讀的時間;2)傳道者宣道的挫折,加強他們對宣道的矛盾情結,以至於讓他們在宣道聖工上停滯不進。

Stott提及:「許多傳道者根本就是行政工作者,他們事奉的記號是辦公室而不是研究室;他們常接觸的是電話而不是上帝的話。」


11. 傳講的信息太多是星期六晚上的急就章。

長期以來,傳道者總是在星期六晚上準備星期天的講章。Reuel Howe在訪問過上百的教牧人員後,發現許多傳道者,不到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早上,確實感受壓力時,根本無法寫出講章。這些傳道者到了星期天早上都已累壞或者滿沮喪的,而且常厭惡本身在預備講章上的拖延;到星期天下午,可說是耗盡精力了;或許,到了星期一早上,面對教牧事工,更是了無生氣。

他覺得傳道者實在像個不盡責的麵包師傅,
"他把所有作麵包的材料和好,放入模型內,但因為顧客來了,而且馬上就要麵包,於是這位麵包師傅只好勉強的將根本未烤的麵包拿出來給顧客。在這種情況下,講章的麵包根本是團未烤的生麵,或者只是烤了一半而已。"Howe強調導至這種星期六急就章的一項原因是,由於對宣道的挫折及矛盾情緒,讓傳道者停滯不前。

Brooks十分強烈表現他難以忍受在星期六準備講章的傳道者。他稱星期六預備的講章"如同公雞一樣,在星期天早上,大聲啼叫一個人未盡職、可恥的事奉"。這根本就是用我們殘存的精力來作最重要的事工。Brooks提到一位醫生,絕對不會給病人如此低劣的照護,一位律師也不會以如此貧乏的預備,來漠視當事人的需要。這種星期五準備,星期天宣道的方式,只會帶來毀滅性的結果,"人們是聽到,但卻根本聽不進去這些信息內容,在他們生活中更激不起任何一絲作用。"他根本批評這些傳道者沒有盡上他們最好的準備。"其實,一個傳道者與挑磚工人的必備條件是一樣的,必須要忠心事奉,為每位會眾及每時每刻擺上最好的。"Brooks 建議年輕的傳道者,趁著剛出來事奉,好好的學會正確的事奉習慣,因為"早期建立的事奉習慣會成為主宰他一生事奉的力量。"

Farmer也提到"消化"講章手稿的需要,否則這些講章還是與你無關的"",而不會變成"我與你"的溝通。Harms指出講章內在風格,需要與傳道者本身的內在風格合而為一。其實FarmerHarms所提的觀念對一個在星期天早上講道時,才算完成講章的傳道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Mitchell清楚的說道:「簡而言之,傳道者必須停止在星期六晚上十一點半枯坐書桌前,乞求聖靈大能吹氣在他的隻字片紙上的毛病。」或者聽聽另一位所說的:「聖靈沒有理由不在星期四早上,而只在星期六晚上感動人。」


摘要

回顧包含宣道十一項致命死罪的講章有以下特性;

  1. 太抽象、太學術性,太理論以及太神學了。
  2. 觀念太錯綜複雜。
  3. 太少將聖經真理與人們的需要連在一起。
  4. 太多的神學術語與及聖經化的語調。
  5. 用太多時間描述過去,述說"錫安土地"的事蹟。
  6. 講章中太少例證,太文謅謅,沒有多大幫助。
  7. 太多的壞消息,少好消息;太多的病情診斷,太少的疾病預警;太多的"世界上有許多的問題",太少"這是我們可以做,以使世界獲得改善的途徑"。
  8. 太具可預測性而少具感情。
  9. 太多注重道德教導的宣講
  10. 太少夠品質的準備。
  11. 太多星期六的急就章。


知道教會歷史中也包括這樣一段"將傳道者當成星期天午餐"的歷史,我們應該明智的將這些批評放入我們心中反覆思量,而不是只流過我們的思想。我們總是傾向於摒棄這些批評,總認為這些批評是針對另外一位傳道者,你知道的,就是對街那位沉悶的傳道者,而不是對我說的。根據調查,大部份的傳道者都覺得自己講的不錯或者非常好,久而久之就自然養成習慣,丟棄這些建議、忽視它們,去做所謂比較重要的工作。如果這就是我們的態度,那我們實在太愚蠢了。

除此之外,大部份的傳道者很少得到信徒對講章的回應。聚會結束,我們總是快樂的與人握手,說聲:「今天真高興見到你。」偶而聽到「牧師,今天講得很好。」我們罕於聽到針對我們講章所提頗富見的,且具分析性的回應。三分之二的會眾很少,甚至從未與傳道者談談對講章感受。Howe說道,大部份的信徒警覺傳道者容易將對講章的批評,當成對傳道者的攻擊,所以他們極其小心的不說隻字片語消極的話。信徒知道我們的自我是何等的脆弱,甚至禁不起一點小小改善的建議。不幸的是,我們結果聽不到一絲一縷誠懇的回應。

其他的行業或多或少都會有某種形式的檢討,以及渴望為求改善的積極建議。我們傳道者也有同樣需要,我想你也有不例外。我們需要減低我們對所講信息的個人感受,更開放的接受來自於週復一週、年復一年,忠實的聽著我們傳講信息的信徒,所提出的富建設性、有益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