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系列 - 如何看見上帝?

約翰福音14:8-17

 

序言:

1.          每次看聖經,越看越有意思,讓我覺得有意思的,不是因為裡面有許多了不起的神蹟奇事,而是因為聖經的記載很真實。

2.          聖經其實就是一本書,一本記載神與人關係的書籍。

3.          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聖經裡面記載了不少真性情的人。

4.          我是個真性情的人,一個充滿喜怒哀樂的人,每一個人都是。我們不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5.          最常遇到的就是挫折。電腦班的經驗,年紀大的人常會忘記。

6.          那種感覺真的會挫折。耶穌懂嗎?耶穌瞭解嗎?祂瞭解的,十分瞭解。

7.          今天記載的就是這麼一段令耶穌感慨的經歷。

8.          這些門徒跟耶穌在一起大概有三年了。三年的時間,一起生活、作息。

9.          可是,有一天,居然發生了這種事情。

10.      『8腓力對他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

11.      一個人當了三年的耶穌門徒,聽耶穌說過很多教訓,看耶穌做了很多事情。居然問耶穌這麼一句話。

 

一、透過相信上帝的人看見上帝

1.          聽了腓力的問題,我想任何一位老師都很難高興得起來。

2.          在我們繼續思考之前,我們先想想可以從這段記載學到甚麼?

3.          我學到的第一個功課是,我們有些地方真的可以不懂。

4.          甚麼樣的問題都可以拿來問耶穌。

5.          我們來看看腓力的問題:「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

6.          這個問題包含兩個問題:「我們不知足」以及「我們看不到父」。

7.          腓力跟耶穌一起住了三年多,他跟耶穌說,「我們不知足。」

8.          看了這麼多神蹟奇事,聽了這麼多的耶穌教導,腓力說:「我們不知足。」

9.          而為什麼不知足呢?因為「我們看不到父。」

10.      說真的,如果你是耶穌,你感覺如何?

11.      真會難過死了。真會嘔死了。

12.      其實,對我們而言,這個問題不算甚麼太奇怪或者陌生的問題。

13.      我在教會這麼多年,我其實常聽到這樣的問題。

14.      你有沒有聽過?「我在這裡得不到滿足;我不知足」、「我在這裡看不到上帝」

15.      各位弟兄姊妹,當你聽到這樣的說話,你感覺如何?

16.      接著,我們來看看耶穌的回答。

17.      9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

18.      耶穌的回答真是百感交集。

19.      我們來看看耶穌的回答。

20.      腓力的問題是:「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

21.      耶穌的第一個回答是:「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

22.      耶穌指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看不見上帝是因為不認識耶穌。

23.      不認識耶穌的甚麼?耶穌是加利利人、木匠、神醫、老師、夫子、宗教領袖等等,但最重要的認識,是認識耶穌是「父」的兒子。

24.      這個問題點出一個信仰的原則,你認為耶穌是甚麼,你就會看見耶穌是你認為的。

25.      如果腓力所認識的耶穌是加利利人、木匠、神醫、老師、夫子、宗教領袖,那他當然看不見上帝。

26.      但是,如果腓力認識的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那他就能看見上帝。

27.      關鍵在哪裡?就是耶穌講的那句話:「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是父的兒子麼﹖

28.      回頭看看我們。你在這個教會看得見上帝嗎?

29.      你在這裡不滿足?那你在哪裡都很難滿足。

30.      更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在你左右的弟兄姊妹?

31.      你把弟兄姊妹當甚麼?

 

二、透過信徒的見證看見上帝

1.          耶穌說:「11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2.          在這段經文裡,我看見一個看見上帝最有效的方法。

3.          也是看見上帝的一個最基本的方法。

4.          那就是「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5.          耶穌深深明白這句話的意義。

6.          因為這就是「道成肉身」的意義。

7.          即便你說得多麼的動人,最後的驗證還是你的生活。

8.          耶穌在世間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見證。

9.          祂所做的真讓人看出上帝。

10.      先不要說那些神蹟奇事,我們來看看耶穌的待人處事。

11.      對待罪人,行淫的婦人,祂的態度是:「你們誰沒有犯罪,誰就可以用石頭打他。」

12.      對待異己,撒該、撒馬利亞人,祂的態度是:「肯定他們的需要,接納他們。」

13.      對待逼迫祂的人,祂說:「父啊,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

14.      這樣的行為讓人感動。

15.      聖經中有一卷書對信仰生活說得很公道,那就是雅各書。

16.      雅各書第二章說道:「14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麼﹖15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16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17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18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19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20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麼﹖

17.      行為的確是信心的最重要的證明。

18.      可是,也是很引起討論的一個題目。

19.      沒錯,一個有信心的人,一定會活出見證的生活。

20.      謙卑、服事、溫良、柔順、忠心、盡責等等。

21.      第一個問題,到底我們是看別人的行為?還是看自己的行為?

22.      第二個問題,信心與行為的因果關係,有信心才有行為?還是有行為才有信心?

23.      第一個問題,有時候真讓我們難以逃避這樣的試探,我們該說甚麼?

24.      應該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25.      那我們應該重視行為嗎?說真的,如果我們強調行為,我們會陷入困境,因為我們做不出來。我們會像保羅一樣的呼喊:「我真是苦啊!我願意的卻做不出來,我所不願意的,卻做出來了。」

 

三、透過信心看見上帝

1.          10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麼﹖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11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

2.          其實,腓力這三年也看見耶穌行的許多神蹟,只是他看不見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3.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來看耶穌接著的談話。

4.          耶穌也知道腓力的問題,腓力不能認識耶穌的原因之一。

5.          耶穌說:「11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6.          耶穌說:「你們當信我。」

7.          這幾個字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你們當「信」我。

8.          連耶穌都遇到這個問題,有人不相信祂。

9.          其實,三年跟耶耶穌生活在一起,要「信」祂並不容易。

10.      第一、這個人我太熟了,熟到一個程度,祂的言行都會成為理所當然的。

11.      他會醫病、趕鬼,那是理所當然的;他會接待被排斥、藐視的人,那也是理所當然的。

12.      的確,我們太熟了,熟到看不見家人的特點。

13.      第二、我們跟這個人太熟了,以致於對一些生活細節不以為然。

14.      僕人眼中無偉人,吃喝拉撒、打呼放屁,鼻涕口水甚麼都會,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帶一個福音隊出去,晚上睡教會。

15.      第二天,一個隊員告訴我,江牧師,你會打呼。

16.      我的形象完全毀滅殆盡了。

17.      腓力一定有這麼一天,居然發現耶穌會生病、會這會那,因此,他看不見耶穌身上的父的形象。

18.      上個禮拜六,在新竹有個簡單的餐敘,五個家庭輕鬆聊聊,其中一句話簡直讓我當場笑倒,您知道甚麼話嗎?

19.      有一位朋友說:「我第一次看到江師母,我就像看得一個聖人。」

20.      唉呀,我的媽啊,這個人我太熟啦!她怎麼可能像聖人呢?

21.      我跟她生活了廿三年,她一點都不像聖人。

22.      可是,我後來的幾天思想這個問題,為什麼別人會這樣看她?我是不是沒看到甚麼?我看得對嗎?

23.      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24.      或許腓力跟我一樣,聽到人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會笑倒在地。

25.      我們真需要換個心情、態度看我們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跟我們十分親近的人。

 

結語:

1.          12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2.          耶穌的這段話說得很貼切。而這也是事實。

3.          後來的人做出更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