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系列 - 終極的事奉(請給我一杯水)

馬太福音廿五章31-46

 

序言:

1.          本來以為上個月該是這半年最後一次站在這裡了,真感謝李牧師再給我這個機會。

2.          這個月算是我在教會事奉廿六年來第一次的失業。

3.          因為中華信義神學院的學年是從七月到六月,而中台神學院的學年是從八月到七月。剛剛好這一個月除了星期一晚上在中台教課以外沒事做。

4.          那該做些甚麼呢?繼續編譯網頁?當然;那還做甚麼呢?看書囉。

5.          這幾個禮拜正好有機會看完三本平時想看的書。哪三本?

6.          李家同教授的三本書:讓高牆倒下來、陌生人、幕永不落下。

7.          看這三本書,我深受感動。這三本書洋溢著基督教的精神,而這三本書的基礎在哪裡?

8.          就在今天的這段經文。

 

一、事奉的意義 末世需要面對的事情

1.          這段經文的兩個特色。

2.          第一、這段經文的教導是列在耶穌關於末世的教導之中。

3.          從馬太福音廿四、廿五章是耶穌將要與門徒分開,被審判、釘死十字架前說的最後一段話。

4.          在這段話裡面提到耶穌再來時的幾個比喻,包括:無花果樹、善僕惡僕、十童女、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以及這段經文。

5.          說實在的,每次看到跟末世有關係的經文,我們總會思想,到了那天,到底上帝要看我們甚麼?

6.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有的說要看是否得救?是否有寶血的印記?是否名字記載生命冊上?真的我們不容易知道,但是今天這段經文裡,我們看見耶穌親口對我們說,祂要看我們生活中的是否做了一些能讓我們在審判的日子,能決定上帝審判的事情。

7.          我們從這段經文看見上帝的眼中,事奉或是服務,是何等的重要,是祂所看重的。

8.          在耶穌的生平,耶穌說過的一句話讓我感動良久:「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約翰福音14: 11

9.          這句話有點無奈,但又帶著堅定的口吻。

10.      而這就是你我在這個虛擬、不真實、缺乏互信的世代中最堅定的宣告。

11.      第二、這段經文提出十分具體的教導。

12.      我們看了前面的無花果樹、善僕惡僕、十童女、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13.      說真的,看了這些經文,似懂非懂。我家掛了一幅十童女的圖案,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清楚,那個有沒有油是怎麼一回事?然而,這些教導的目的就是要有預備。

14.      預備甚麼呢?這段經文說得清楚得很。

15.      聖經中很少有這麼具體的教導。

16.      具體的告訴你,餓了給我吃、渴了給我喝、作客旅留我住、赤身露體給我穿、病了看顧我、下在監牢裡來看我。

17.      別人餓了、渴了、作客旅、衣衫襤褸、病了、下在監裡,這你看得出吧?也能做得到吧?

 

二、事奉的內容 不分聖俗

1.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事奉,為什麼有人做?有人沒做?

2.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樣事奉的內容。

3.          我們基督徒學習許多事奉,唱詩、禱告、見證、查經、教主日學、整理場地以及講道都是事奉。

4.          我們多多少少都參加教會的各樣事奉,但是,我們應該想想,當我們站在主面前的時候,祂會不會因此稱讚我們?

5.          我不斷的看著這段經文,我看的忠心良善的僕人與不忠心良善的僕人,到底差別在哪呢?

6.          可能跟這一段經文有關係。

7.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見耶穌要我們做的似乎是最不屬靈、但卻又卻屬靈的。

8.          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9.          這就是主耶穌在這邊要我們做的。

10.      我們需要在教會內事奉,也需要走出教會事奉。

11.      我經常看電子報,我看到增長最快的團體他們增長的秘訣。

12.      苗栗有一個行善團,他們每個星期天早上集合,做甚麼?服務。

13.      你想像一群人開著賓士車子,到一個偏僻的鄉村,下來一群人,進入一個癱瘓獨居老人的家庭,把老人家洗乾淨、屋子打掃乾淨、該補的補,該修理的修理,然後再開車到下個目標。

14.      他們的精神是,我們不要你的錢,我們只要你的人。帶頭的說,我們不要你捐款讓我們幫助人,我們要你自己參與幫助的工作。

15.      短短的幾個禮拜,他們的人數從六個人倍增到三百多人。為什麼?其實,人們內心中有服務的天性。

16.      有一次我去東勢鄉下的一個教會,走到一半看見一群人,帶著洋溢喜樂的臉孔,因為他們剛把一公里長的產業道路打掃乾淨。

17.      這段時間我看到李家同這位資訊工程的教授平日在做些甚麼?原來是到台中啟明學校當義工,教電腦、教英文,也是寶山德蘭中心的義工。

18.      人家問他幹嘛不捐點錢讓他們請人給孩子補習,而要自己去教呢?他的回答是:「愛的種子必須親手撒出,而且每次只撒一粒。」

19.      他書裡面的一句話,讓我感動:「知識份子是一種責任、一種關懷;而不是一個身段、地位、特權。」

20.      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三、事奉的對象 不分貴賤

1.          其實這段經文標示出兩種不同的人,一種在左邊、一種在右邊。

2.          在左在右的差別在哪裡?

3.          他們對上帝的疑問都是:「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38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39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4.          站在右邊的有點不好意思說,沒有啊?

5.          站在左邊的理直氣壯的說,沒有啊!

6.          其實,這兩種人的眼光都很正常,跟你我一樣正常。

7.          我們都很自然的把人分成不同層次的人。真的很自然。

8.          而且很自然的,我們會按照我們的分類,決定不同的行為方式。

9.          但問題出在哪裡?

10.      出在於分完了後,我們怎麼做?

11.      前面那一組人,他們很自然的將人分成幾個類別,最起碼分成兩類,基督與不是基督。

12.      然而,不管是不是基督,他們都做一樣的事情。

13.      所以當主跟他們說,你服事我,他們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事實不是這樣。

14.      後面那一組人也分類,然後只做服事上帝的事情。

15.      我忽然間想到,哪一類的人比較屬靈?

16.      其實,我們應該不被人的外表迷惑,以致於我們決定該服事誰?

17.      上個月我到中正理工學院旁的一個教會參加崇拜。一進教會就看到一個跟所有的人格格不入的輪廓。是一位流浪漢。

18.      看李家同教授,其實你會覺得這個人童心未泯。

19.      他寫了一篇文章,描述清大的烏鳩。

20.      我們十分自然的會將人分類,但是讓我們分門別類的不是他的外貌、長相、談吐、衣著,而是他的需要。

 

結語:

1.          大約七年前,我主辦過一次全省的老人照顧事工研討會,當時我們請兩位挪威專家來演講。

2.          那位專家的開場白是,在他們的國家,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不是看這個國家的軍備、生產毛額、平均薪資所得、股市指數或是由那個國際經貿組織的評定。

3.          而是看這國家如何照顧國內也需要的人。

4.          其實,這句話應用很廣。

5.          衡量一個教會、一個家庭、一個人的能力,不是看他擁有多少動產、不動產,而是看他如何照顧周圍需要的人們。

6.          求上帝幫助我們看見周圍需要的人。

7.          曾經在一份基督徒刊物上,看過一幅漫畫,兩個人的對話。

8.          甲:「有時候我真想問問上帝,為甚麼容許這世界有著貧窮、饑荒、不公義!倒底何時上帝才會做些事?」

9.          乙:「那你怎麼不問?」

10.      甲:「因為我怕上帝會問我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