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文 線 上 神 學 教 育
遠 距 教 學 指 引
                

遠距教學中的網路教學

江茂松

  網際網路其實並不是近年新興的資訊科技,早在1960年代,在美國國防部的努力下,就已經建立起這個為了確定通訊不會遭人阻斷的網路系統,這個原為軍事目的設立的系統,卻始料未及的成為遍佈全球、無遠弗屆的多功能資訊系統。隨著各專業機構架設自己的網路系統,學術界在1981年也建立起國際學術網路(Because It's Time NETwork,簡稱 BITNET)這個全球性網路,盼望藉著這個學術網路,聯繫全球教育、學術單位的資訊。

  網際網路除了收集、提供資料外,也逐漸被使用於互動的商業活動,而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行業一樣,意識到網際網路強大的傳輸能力,可以成為一項教育的利器。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落人後的,使用網際網路作為教學的工具,建立以網路為基礎的教學課程,透過網路的功能及其不算昂貴的軟硬體,將教學活動延伸到每個能上網的學術機構超級電腦或家庭使用的個人電腦。根據美國 Peterson's 學院在1993年做的研究,當時共有93家網路學校(cyberschools),而到了1997年,就已經有762所網路學校了(Telg & Irani, 2000)。這樣的成長速率說明網路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由於名詞的混淆,常有人認為遠距教學就是網路教學,其實這兩者的差異頗大。雖然遠距教學早在1850年代既已產生(Telg & Irani),從那時開始,遠距教學就是定義一切透過媒體實施的教學活動,這包括函授、廣播、電視、視訊以及網際網路的教學(Telg & Irani)。但一般人常誤以為,現今的遠距教學就是透過高等學術機構的昂貴視訊設備進行同步(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或非同步(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的教學活動。而這樣的遠距教學根本不可能透過平民化的網路進行的,當然也不可能達到無遠弗屆的效果。

  在進一步探討網路教學時,首先釐清遠距教學與網路教學的差異。網路教學(Internet-Based Education)是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的一種方式。網路教學無論是教導者或學習者,使用的都是價格合宜的個人電腦,加上幾乎免費的網際網路軟體。以網路為基礎的教育強調的是以低廉的電腦設備,即可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連上網路,參與網路教學。

  談起網路教學,就必須明白遠從1898年麻省理工學院中的第一次電子郵件教學開始,網際網路就成為新一代學習科技研究者的重要課題,也漸漸取代傳統郵寄的函授課程,成為遠距教學的主流。目前國內外不少高等學府提供網路教學的學習,這些學校均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的搜尋引擎尋找到。在華人世界中,中國的清華大學與北京市科委已經於2000年四月一日共同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網路大學,這個大學的教學完全採用網路教學,成績合格者就可直接申請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另外,美國的軟體大亨塞勒也於同年三月表示將捐贈一億美元設立免費的網路大學,號稱將免費提供「長春藤聯盟」級的教育(朱學恆,2000)。

  相形之下,現今的遠距教學觀念,則仍侷限於少數學術機構透過無比昂貴的視訊設備,在固定的視聽教室,進行傳統教室的教導,然後再將這樣的學習過程以同步或非同步方式傳至另一個同等的固定學習空間,學習者也只能透過少數定點學術機構的遠距教學視訊設備才能學習。如此一來,透過以百萬計的視訊設備進行的遠距教學再一次成為奢侈品而不是民生日用品。何況這樣的遠距教學只是將一個傳統教學方式複製到另一個空間而已,並未能充分使用資訊的特色。事實上,由於這種昂貴的遠距教學理念也限制了遠距教學的發展。

  相形之下,以網路為基礎的網路教學名符其實成為遠距教學的利器,比較任何傳統會現代的遠距教學方式,那一種教學方式能像網路教學一樣,透過網際網路,進入世界的任何角落?

  比較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及函授的遠距教學觀念,網路教學的途徑,顯得多樣化,且能補充函授課程缺乏學習互動性的弱點。網路教學的途徑同時包括非同步及同步方式。非同步的教學途徑包括:

  1. 電子郵件(Email),電子郵件可說是網路教學的先鋒,透過電子郵件的傳遞速度,縮短了傳統郵寄的學習遲延效果。

  2. 新聞討論組(Newsgroups and Bulletin boards)這個途徑是網際網路發展前身,也是萬維網尚未出現之前的網路模式。新聞討論群組比電子郵件涵蓋更多學習對象,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各地的學生都能參與討論。

  3. 討論室或聊天室(Chat room),討論室不同於新聞討論群的地方是可以設定學習者的範圍,只有選讀某些課程的人,才能進到討論室參與討論,討論室的學習是網路學習最具同步性的學習途徑,而隨著ICQI Seek You)的發展,網路的討論變得更精確、快速。最後一個網路學習途徑就是網路革命性的發展,萬維網(World Wide Web

  網路教學最值得稱道的特色,也是其他遠距教學無法匹敵的特色就是透過萬維網的學習方式。這個學習方式涵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料庫。例如在美國,萬維網在教育與知識傳遞的角色上佔有無比重要意義,因為萬維網能夠以最快、最豐富的方式提供學習者必要的資訊。萬維網包含多少資訊呢?不提每天數以萬計的新網站,光是以聞名的「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為例,美國學界目前以每天十萬頁的速度把各種人類知識遺產轉換到網際網路上;但關心教育與知識生產的人士卻仍然認為,每天十萬頁(差不多是五、六千萬字)的知識轉換到網際網路是「太慢了」,根本無法消化人類知識的總資產(詹宏志,1999)。可是,除了萬維網,哪一個學習途徑能夠得到如此豐碩資料?

  萬維網除了涵蓋如此豐富的教學資料外,這等於將人類知識建立成一個沒有疆界的虛擬圖書館,而由於超連接(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科技的發展,以及網路資料庫搜尋功能的日新月異,人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取得這些在過去世代無法得到的珍貴資料。

  此外,由於網際網路能夠連貫全球資訊網站的特色,網路教學的一項目標,就是幫助學習者建立「資訊素養」,透過網際網路的資源進行終身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其他遠距教學難以匹敵的。

  由於網路教學的產生,也賦予一種古典的教學方法新的發展,網路教學的課程主要是透過編序課程(Programmed Instruction)進行的。編序課程是課程設計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來幫助學生獨立學習。以前的編序教學單純透過文字進行,網際網路的編序教學則可透過網路技術,如Visual basic, Html, Java, Cgi或是類似的程式設計,成為生動、互動性的學習過程。

  事實上,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網際網路可以傳遞視訊,讓網路成為聲光並茂的學習媒體,使得網路教學涵蓋一切遠距教學方式,甚至包括同步視訊教學。但網路無比的傳輸能力,容易成為網路教學的試探,透過變化多端的網頁編寫技術,以及逐漸加寬、加快的傳輸網路,自然而然的發展出與視訊傳輸不分軒輊的網路教育。

  但是,這樣的發展也將阻礙網路教育的擴展,因為仍有無數的網路使用者仍然受限軟硬體,只能瀏覽簡單的網頁。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堅持普及的教育,而不是只有少數人享用的教育。網路教育者必須約束自己,考量學習者擁有的簡單網路資源,設計各樣網路課程。網路教學對使用者的要求只是簡單的電腦設備,甚至沒有媒體裝置也可以,而軟體及使用技術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相形之下,以昂貴視訊設備為進行的網路教學根本無法廣泛進行,也不可能普及。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歸納網路教學的教學互動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網路教學跨越的領域遠超過任何一種遠距教學。網路教學可以從台灣提出編序教導,而同時在中美的貝里斯、泰北金三角、比京布魯塞爾以及新疆烏魯木齊的家庭中上網接受教導。這樣的教學是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也就是透過網路通訊進行的。

  有志發展網路教學者必須認知這個特點,網路教學不可能像傳統教室進行面對面的學習,也不能空中大學或開放大學一樣,每隔兩三週,進行一次面授的。既然它是透過網際網路的超時空平民化教學方式,就應當認識這個特色,而不需要進行不切實際的區域性教學面授。

  然而,無庸諱言的,網路教育者必須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否缺乏傳統面對面的學習,就使得網路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呢?由各樣的研究顯示,網路的學習效果正如同其他的遠距教學一樣,與傳統教室的學習效果不分軒輊(Redding & Rotzien, 2000)。除了學習效果外,網路教學與其他遠距教學為人質疑的,就是能否取代傳統教室中的臨場學習心理狀況?針對這方面的疑慮,調查研究進一步看他們的學習心理狀態,同樣發現傳統面對面的學習方式與網路學習的心理狀態沒有明顯的差別(Cropley & Kahl, 1983)。另外,根據加州大學的研究在網路虛擬教室中上課的學習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在網路虛擬教室上課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效果甚至比傳統教室的學生還好(Black, 1997)。

  來台參加「二千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的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在六月十三日到台灣大學演講,他指出未來的教育將會因為網路等科技的出現而有重大改變。以後學生證將由一張IC智慧卡取代,學生從註冊到繳學費,甚至上課等,用這張IC卡就可搞定,而傳統的教科書也將走向無紙化,屆時學生的教科書,將會由網頁來取代。他同時還以「I世代」來稱呼透過網路接受教育的下一代(工商時報,2000)。

  面對這樣的教育趨勢,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就是如何積極使用網路作為未來教學途徑,尤其是在華文世界,推行以華文為主的基督教教育。無庸諱言,華人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在網路教育方面仍未起步,或許這也可以避免重蹈一般教育機構推行網路教育的覆轍。以下幾點建議,值得有意發展網路教育事工者參考。

  首先必須融合網頁編輯與編序教學,由於函授課程的式微,編序教學早已不被教育工作者垂青,大部分的教育者也不懂編序教學法的意義及方法。然而,網路的學習十分仰仗學習指引的編輯,這樣的學習指引不是僅只提供完整文字資料而已,而是使用編序方法編輯課程,讓學生跟隨課程學習。這樣的編序教學若與超連接網頁編輯配合,其教學果效遠遠超過傳統的編序教學法。

  其次,若要有效推行網路教育,則必須培養足夠的外文閱讀能力。依據台灣方面的研究顯示,目前台灣網友造訪國外網站的比率仍偏低,總計約一成(經濟日報)。這上網人數只有一成的原因主要原因就受限於無法閱讀外文網頁。如果缺乏足夠的外語能力,就無法使用豐富的外文資料庫,這將使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對應前面所提,華文世界若要發展網路教育,就必須積極建立、增加華文資料庫。如前面所述,一個網路教學是否成功,極其端賴有否一個豐富的資料庫,讓學生能夠透過超連接及搜尋引擎找尋學習資料。不可諱言的,相較於英文的豐富網路資料庫,華文資訊實在貧乏。這正是華文網路教育無法廣被接受的一項主因。如果華人基督教界有意發展網路教育事工,就應該積極將華文神學教育資訊轉成網路資料庫。

  觀察國外網路教育,可以發現他們十分重視網路資源的評估系統。由於網路闕如傳統媒體守門員的把關,無法預先過濾錯誤、不良的劣質資訊,因此網路資訊的良莠不齊是眾所皆知的。在建立網路教學系統前,應該先建立網路資訊評估系統並且教導網路學習者,如何選擇正確、有益的資訊。迄今,華文網路教育尚未擬定一套網路資源評估系統,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在發展網路教育事工之前,應該建立、推廣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的網路資源評估系統。

  最後一個建議,也是網路教學推動的關鍵因素,就是建立網路學習的學術評鑑制度(Spodick1996)。雖然網路教學提供一個便捷、豐富的學習管道,但若不加以客觀的評鑑制度,網路教學將會淪為膚淺的學習工具。因此在推出整體網路教學之前,必須十分嚴謹的建立確實、客觀、學術的評鑑制度。這樣的制度必須能夠規範網路教育機構行政、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習成果評估體系。

 

參考網頁

 

朱學恆,法規限制行不得遠距教學真的「遠」,聯合報,(Jun. 24, 2000) http://www.udnnews.com/LIFESTYLE/LEASURE/523711.htm

經濟日報,(May 07, 2000) http://www.udnnews.com/INFOTECH/INTERNET/450136.htm

詹宏志,知識使你更有魅力,瀏覽日期:2000/6/29 http://www.ithome.com.tw/column/mrjan/mrjan19990108.html

焦點新聞,工商時報,(Jun. 14, 2000) http://ec.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30&Single=1

Black, Jane. Online Students Fare Better. Retrieved June 29, 2000. http://teleeducation.nb.ca/media/0197/farebetter.html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2000 programmed instruction. Retrieved June 25, 2000. http://www.bartleby.com/65/pr/progrins.html

Cropley, Arthur J. and Kahl, Thomas N. 1983. Age-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of distance learners. Retrieved June 29, 2000. http://www.usq.edu.au/dec/decjourn/v4n183/cropley.htm

Redding, T. R. & Rotzien, J.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DL Online Training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esented at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trieved June 22, 2000. http://cuda.teleeducation.nb.ca/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dex.cfm?searchstring=2000&category=year&dosearch=1

Spodick, Edward F. The Evolution of Distance Learning. Retrieved June 29, 2000. http://sqzm14.ust.hk/distance/distance-6.html

Telg, Ricky and Irani, Tracy. Internet-Based Distance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29, 2000. http://www.ifas.ufl.edu/~rtelg/handbook.html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et-Based Education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et-Based Education (IBE) is one of distance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performed since the MIT send the first email for educational purpose. IBE is a distance education but not necessarily equal to the IDE (Interactive Distance Education), IDE has been carried on only with expensive remote equipments, promoted very limited in academic institutes.

  Four approaches with synchronous or asynchronous patterns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for IBE: email, newsgroup, chat rooms and World Wide Web. With hypertext technology and unlimited database, WWW has developed into the most powerful device of IBE. Even though, WWW is able to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IDE, for the sake of simple facilities of PC user, WWW better limited itself with simple designing.

  Numerous researchers have proved that the result of IBE i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ome concluded that the result was even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approach.

  Suggestions for the IDE of Chinese theological education: (1) integration of programmed instruction with technology of web designing; (2) competent linguistic ability; (3) constructing abundant 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 of internet; (4) working out an evaluating system of internet resources; and (5) developing a well-accepted system of program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