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一個教會腐敗、宗教改革一觸即發的時代,加爾文一方面對教會有所期許,一方面又知道人的軟弱可能影響教會,因此,他說:「只要教會仍持守聖道和聖禮,即使在其他方面有許多可指責的過失,我們也不該棄絕她,反而應當以上帝的話為根據來改革她」(Ⅳ.1.9-12)。 不斷的改革,這就是加爾文神學的精髓,也是長老會稱為改革宗的原因。但是究竟我們長老教會的現況如何?有許多人關心。本文將就教會和政府的關係、教會有否在改革、信徒訓練等三面來分析這次的問卷調查結果: 1. 教會和政府的關係 過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向執政者提出許多先知性的建言,希望政府能夠秉著公義來推動各項改革。遺憾的是當時的執政者無法接受,以致於有些牧長因而坐牢,長老教會亦被政府抹黑。不明事理的民眾以為長老教會專門跟政府作對,參與一些教會不應該管的事。 事隔多年,長老教會的主張,慢慢為政府及社會大眾所接受,目前政府的改革正是朝著過去長老教會所建議的方向在走。究竟長老教會和政府的關係,大家認為如何?問卷中有這樣的一題(第 9 題): 「加爾文主張在不得違反上帝主權的前提下順服執政者。您覺得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做得 □太過激烈 □激烈 □恰到好處 □保守 □太過於保守」 圖 9-1 顯示,在有回應的填答者中,回答「太過激烈」的有 1.1%,回答「激烈」的有 15.5%,回答「恰到好處」的有48.2%,回答「保守」的有 32.0%,回答「太過於保守」的有 3.2%(N = 278)。換句話說,約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肯定我們教會所做的是恰到好處,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還稍嫌保守。 有人曾詢及台灣神學院和台南神學院畢業的受訪者,在這一題的回答有沒有不同。表 9-1 讓我們看到,南神畢業的受訪者和台神畢業的比較起來,回答「保守」的比例略高,回答「激烈」的比例略低。但是這差異用卡方趨勢檢定,並未達顯著(p =0.329)。 圖 9-1 長老會傳教師認為我們教會在順服上帝與順服政府方面做得如何
表 9-1 比較南神、台神畢業的受訪者對「教會與政府關係」的看法
其實在殷切期望政府進行改革以造福全民的同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亦應廣納批評,不斷地針對自己本身可能腐敗之處進行檢討與改進。這正是許多人對長老教會的期望呢! 2. 教會有否在改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否有在按照上帝的話,不斷地檢討並進行改革呢?圖 9-2 顯示(題目詳見問卷第 5 題)從有回應的填答者中,回答「經常有」「有一點」的比例分別是 15.3%、44.8%,兩者合計 60.1%;回答「很少」「幾乎沒有」的比例分別是 32.7%、7.1%,兩者合計 39.8%(N = 281)。 再進一步分析性別因素。男性認為「教會至少有在改革」 (亦即圈選「經常有」或「有一點」) 的比例是 62.1% (N = 253),女性只有 42.9%(N = 28)(詳見圖 9-3)。這個差異用卡方趨勢檢定,顯著水準達 p = 0.03。 圖 9-2 長老教會傳教師認為我們教會有在按照上帝的話不斷改革的比例
圖 9-3 比較男女受訪者認為我們教會有否改革之比例,p = 0.03
比較平地和原住民受訪者的反應,平地受訪者認為教會至少有在改革的比例有 57.6%(N= 236),原住民則高達 75.6%(N = 41)(詳見圖 9-4)。這個差異用卡方趨勢檢定,顯著水準達 p = 0.028。 再比較事奉工場這因素,我們發現「在教會事奉的」受訪者認為「教會至少有在改革」的比例有 64.5%(N = 225),而「不在教會而在機構事奉者」,如此回答的比例只有 43.4%(N = 53)(詳見圖 9-5)。這個差異用卡方趨勢檢定,顯著水準達 p = 0.026。 如果把受訪者依其擔任傳教師的年資分成 0-5 年、6-15 年、16-25年、26 年以上等四組,認為教會「經常有在改革」的比例依年資之增加而增加,分別是 8.7%、15.3%、17.3%、 28.0%(N = 69、72、52、50,詳見圖 9-6)。這個趨勢用曼特漢傑爾的線性相關(Mantel-Haenszel test for linear association)來檢定,其顯著水準達到 p = 0.025。 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男的、原住民、在教會事奉者以及年資較久的傳教師,對教會的認識較清楚,教會真有在進行改革,或者這是因為他們正在其位,對教會的容忍度比較高、對教會存在的問題比較不敏銳呢?我們無法從問卷結果來判斷。撇開原住民不談,原住民受訪者答題的標準在前面的分析中曾提過,他們有可能比較寬(見第五章),但就男性、在教會事奉者以及年資較久的來看,他們極有可能正是掌握教會決策者,對教會的現況比較容易感到滿足,也比較不覺得有改革的必要。這是人性的弱點,不容易突破。要發現自己眼中的梁木,若不是有旁人的指正,是非常困難的(參看太 7:3-5)。 圖 9-4 比較平地與原住民受訪者認為我們教會有在改革之比例,p = 0.028
圖 9-5 比較不同事奉工場受訪者認為我們教會有否改革之比例,p = 0.026
圖 9-6 比較不同事奉年歲受訪者認為我們教會有在改革之比例,p = 0.025
圖 9-7 長老教會傳教師認為教會用多少資源在訓練信徒。橫軸代表多少資源,縱軸代表回答百分比
整體來看,雖然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我們教會至少有一些改革,但是還有將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我們教會很少或幾乎沒有在改革。有一個人提到「檢討是有的,實際的改革卻沒有」。就神學傳統而言,名為「改革宗」的長老教會,如果失去改革的精神或實際的行動,誠屬可惜。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改革是進步的動力,是避免僵化、腐化的良藥,若是身在其中的人卻不容易有改革的動機,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談不上有什麼興革,那麼,我們的教會還有希望嗎?在這不進則退、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教會要如何避免停滯不前呢?可能我們每一個人必須經常提醒自己,多聽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且多多自我檢討,才有可能發現自己還有那些地方需要改進。 3. 信徒訓練 加爾文說,教會是信徒的母親,是上帝針對人的怠惰和無知所做的安排,為要訓練聖徒(Ⅳ.1.4),因此,「訓練信徒」是教會極重要的功能。問卷第 6 題:「依您觀察,我們長老教會的資源(包括人才、財力與設備)和時間有多少用在訓練信徒? □0%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圖 9-7 顯示,有 34.3% 的受訪者認為教會用不到兩成的資源在訓練信徒,而有 55.2%(N = 280)的受訪者認為教會用不到三成的資源在訓練信徒(這是圈選在 30% 以下者,亦即把圈選 21-40% 的比例除以一半,再加上圈選 1-20% 及 0% 者)。究竟教會用多少的資源來訓練信徒比較理想,這可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有不少教會利用建堂來凝聚信徒的向心力、見證上帝的大能,卻只讓信徒在圍牆內敬拜上帝或者聽道,而不重視信徒的訓練,像訓練信徒作見證、傳福音、作個人佈道等等,這樣的話要期待信徒靈命增長或教會增長是相當困難的。 今日台灣的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合計才約只達總人口的2-3%。平信徒既同是蒙召的人,當如何訓練他們、裝備他們,使整體教會有不斷檢討改革的動力,進一步影響四周圍的同胞,這實在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戒嚴時期,由於主張台灣主權獨立而與當政者意見相左,在政治上是非主流;但是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呼籲,終於在 1986 年以後,整個台灣逐漸接受此種看法,而在政治上變為主流。長老教會是否能繼續秉持加爾文的精神,不斷虛心自我檢討、不斷更新,試著傾聽目前非主流批判聲音的呼聲,而非驕傲自大,逐漸走向腐化,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課題。 長老教會的特色在於「改革」,而不在於「加爾文」,加爾文只是改革的見證與榜樣。因此在神學上而言,加爾文所開創的傳統稱之為「改革宗」或者「改革教會」,「改革中的教會」正是長老教會精神所繫。 追求改革,必定是出於對現況的不滿,因此問卷中教會與政府的關係,只有近二分之一表現出滿意,若是解釋成對現況的評估,則為負數;但若是解釋成對改革與進步的期待,則為正數。追求改革者的盲點,往往在於自己身上,常見的悲劇是改革者自己反而成了被改革的對象而不自知,因此對「教會有否在改革」的評估,應是本章檢討與反省的重點。 調查顯示,近四成的人對教會的改革之評估為負面,這個數字是個重大的警訊,在一個以改革為重要傳統的教會裡,竟然其中有如此高的比例評估為負面。在男性與女性所顯示出的差距裡,男性以六成二的肯定,相對於女性僅以四成三肯定,呈現出另外一個可能的警訊。一般而言,基督徒當中往往有女性比男性熱心的傾向,假設此印象屬實,由比較熱心的女性對改革的滿意度偏低,提醒了可能有許多熱心改革者對改革的成效失望。 與教會改革直接相關的是信徒訓練,一個缺乏信徒訓練的教會是無法從事改革的。當超過五成五的受訪者認為教會用不到三成的資源在訓練信徒時,這已經顯示出信徒訓練並非當今教會的優先目標。由於加爾文所努力的是「改革教會」而非「建立教派」,他不但傾全力訓練信徒,也努力動員教會資源訓練信徒,不論是書信流通、聖經解釋、神學著作與講道,或者是創辦學校、進行教理問答訓練以及設立長老執事,都是以訓練信徒為主要目標,因為所追求的就是改革教會。 眼見許多教會反而將硬體建設視為優先,而忽略硬體建設的目的,可以動員一切資源投入硬體建設,卻對與信徒訓練相關的主日學、圖書館以及長執同工教育錙銖計較時,期待教會再次覺醒,以受過充份訓練的信徒為榮,而非以華麗光鮮的硬體建設自負。 ▲討論與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