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icap.jpg (3138 bytes)

如何建立服侍的教會
How to Build a Diaconal Church

歐世德 Alf B. Oftestad
江茂松譯
中華基督教福音信義會

    
 

 

 

 

 

 

第一種服侍觀

個別基督徒成為服侍的基礎


一個根基於敬虔運動的服侍方式 - 以個人為基礎 - 就是以個別的基督徒為基礎的服侍觀。以個別基督徒的服侍塑造服侍的先決條件及工作目標。

在十八世紀,當服侍觀念覺醒之時,這樣的服侍觀將目標放在個人身上,這種轉變也成為當時文化及宗教生活的主導潮流。在這樣的潮流中,人們相信單獨的個人 人性化的個體,因為人是偉大的、擁有自省以及主宰自己方向的能力。在那個時候,傳統社會逐漸分崩離析,而人們長久以來一昧遵循的傳統觀念也與社會團體本身逐漸醒覺的自主性慢慢分道揚鑣。由於對教會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存疑,人們將信心轉移到個人身上。事實上,當時存在以久的社會階級制度已經飽受瓦解的壓力,甚至有的早已煙消雲散。在這種潮流中,人們談論的主題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規範,而是談論個人以及個人對社會團體以及教會的重要性。隨著這樣的變遷,自然而然的,遵循已久的一般道德標準也面臨壓力,必須重新建立適合人性化、個人化的倫理準則。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些服侍觀念逐漸萌芽,其中有的發展成熟,並成為主導觀念,而其影響力甚至持續到這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縱使直到今日,這樣的服侍觀念在某些地區、環境仍然廣受推崇。在十八世紀,三個主要的觀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人們確實奉行的,那就是:敬虔主義的復興、理想主義以及強調個人必須親身經歷基督徒信仰的觀念。對基督教的信仰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基督徒必須活出個人的信仰。當時從丹麥、瑞典、芬蘭到挪威,不少虔誠的基督徒,不分男女紛紛湧向德國,並學習當時盛行於德國的服侍運動。其實這些基督徒在遠赴德國之前,他們早已經是虔誠的信徒,不單立志活出信仰生活,並付諸實行在人際、醫療以及靈命方面照料自己的同胞。由於他們本身的屬靈經歷、個人從神而來的召命以及願意跟隨基督的渴慕,使得他們獲得激勵,且願意降服於上帝純全的旨意。

個別的基督徒成為服侍的基礎

整體基督徒的蒙召服侍,是一項自動自發、從容不迫的行動,也是種個人的經驗,這樣的行動和經驗,正是形成這種由個人推動、完成之服侍工作的主要因素。而個別基督徒的蒙召服侍,則透過接受服侍的訓練以及接受按立,獲得執事或女執事的職分。以上這兩者,就其性質而言,都屬於個人蒙召的結果,這種性質的蒙召成為激勵服侍的動力,且不容等閒視之。當一個人蒙受這樣的召命時,他必須甘心情願的接受這種從神而來召命的結果。

當討論服侍倫理的意義時,我們必須先了解服侍倫理的基礎,就是一個人不斷在聖經的光照中,建立本身品格。領受服侍職分的執事,必須具備一顆侍奉的心志,他的服侍動機尤其重要,而且這種動機必須是純淨無瑕疵的。透過這樣的靈命及倫理觀念攜手並進,產生了具備服侍態度的基督徒及執事。不少論及服侍的書籍均強調服侍者個人的條件,然而,遠比正規服侍教育還來得重要的,卻是內在、屬靈的條件 也就是服侍的「內在法則範」,這法則就像是,憐憫、同情、和善、謙虛、溫柔、熱情,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愛心,而這些正是我們在聖經中遍尋皆是的基督徒美德。此外當我們提及聖潔的時候,也是強調個人在上帝面前持守的聖潔。

在提及服侍的對象 的時候,必須透過服侍的工作,來了解人的意義。人具備的最主要特質就是:思想、意志力、創造力以及活力。除此以外,女人還具備了另一項特質,那就是感情。無論是男人或女人的特質對服侍工作都十分有用,而且必須多加運用的。談到服侍的意義時,需要明白服侍的目標是清楚明確、顯而易見的。在教會中,每一位執事都是宣教師,他們的工作就是為救贖的福音預備道路、為基督拯救鄰舍,但也同時在日常生活上提供具體可見的幫助。雖然如此,對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仍是拯救靈魂,真正的基督徒行動就是提供靈命上的幫助,屬靈生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物質方面的福利。那個即將來到的永恆生命,遠遠勝過這個短暫的物質世界。

教會觀  除了外顯的組織結構外,教會並沒有一般社會性的特質。任何形式的組織都是配合實際情況,層層高疊床架,但這種特質並不真的屬於教會的生命或本質。教會單單是一個屬靈的團體,是一個個基督徒的集合體,這群基督徒有同樣的生活方式、同樣的道德標準以及屬於同一個文化。教會是一個生命的團體,建立於信仰及會友的生命之上。真實的教會是肉眼看不見的,但那看得見,呈現機構化的教會組織或事工,卻早已喪失重要性和存在的意義了。而在這時,一般信徒反而發揮屬靈的功效,這樣的功效極其重要,甚而能夠建立教會全體會眾。也因此,基礎於個別基督徒靈命、人格以及敬虔生命的服侍得以不受當時教會的限制,而自由運作於需要的人群中。

無論是男女執事,大都在他們受教育的機構或是學校中,接受按立成為執事,這樣的按立,跟他們是否在教會擔任職分並沒有什麼關係。尤其是早期的女執事,大部分都在她們接受訓練的「褓母之家」擔任服侍,而不是在當地的教會服侍。這些執事或女執事從事的長期服侍工作,與一般會眾從事的教會服侍性質工作,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關聯。

這樣的服侍工作常獲得從教會內外的基督徒協會或團體教提供的經費支持,以及屬靈的激勵。此外,透過教會領袖的發起,以及各種不同的屬靈運動,也帶動服侍工作往前邁進。而同時也有大大小小的機構、家庭相繼建立妥善或正在規劃建立中。迄今,這些機構有的仍是給於信徒身心靈重新得力的地方,不過有部分醫療院所,由於仰賴政府或地方團體的經費支持,而多少顯得世俗化。

服侍工作與社會的關係 長久以來,服侍工作與國家及政府維繫的多屬於合作性質的關係。實際從事服侍工作的,都是社會或教會中的個體,因此當一個個男女執事在關注並實際參予關懷及慈善的服侍工作之時,社會輿論也正在責備許多不同的社會機構卻只是躲在背後或者根本袖手旁觀,缺乏參予的興趣。相形之下,一個只是冷眼旁觀、維持現狀;另一個卻相信個人的重生得救,並藉此生發愛同胞的心,而能以建立一個美善的社會團體,也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

教牧關顧運動 - 「門徒諮商」(teleios)

近年來崛起的個人主義運動,在各個階層均形成震撼,同時也影響神學對社會以及對個人靈命及社會問題的看法。個人主義運動對服侍工作的影響甚鉅,而在這種影響下發展出來的服侍工作,看起來就如同早期敬虔主義的服侍模式。但仔細比較,兩者之間仍有幾項明顯區別,其中之一,就是對一些主要的聖經觀點採取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樣的差異於敬虔運動而言,更形突顯。教牧關顧及諮商運動〈臨床教牧關懷運動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在許多方面,其實傳遞的理念就是現代形式的基督徒個人主義。這些運動深深影響今天的教會服侍工作,事實上,看起來也已經融合在今天的教會服侍工作中。

教牧關顧及諮商運動局崛起於美國,也成為美國教會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實教牧關顧基礎於教會的佈道事工,尤其是在循理會及長老教會。此外,一般學術對這種服侍工作也有一定影響,其中尤以心理學為主要影響,雖然心理學已經成為一種主要學理,但也接受調適以配合教會的信仰。教牧關顧理念中,對人持守的樂觀積極的看法,深深影響教會服侍工作。在這種樂觀的理念下,人被認為在受造之時,既已承受足以發展為善的全部能力,這種可能的潛力早已經有了,而且是充分足夠的,因此任何一個人都當相信自己,並對本身的潛力抱持十足的信心。

歸納以上論述,可得到三點摘要:

  1. 人被視為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基本上,朝向建設性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在這方面,特別強調「過程」的觀念,人的自我實現或成就被認為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而不是瞬間轉變的發展。

  2. 人的問題(他的絕望)來自於外在的世界,以及逐漸被社會化的過程。

  3. 基本的神學觀念被套以心理學術語的解釋。例如,罪被解釋成「不一致的行為」。而且有一種拿救恩與健康相提並論,甚至認為兩者一樣的趨向。

在七十年代,我們看到一股持續增強的反應,正在對抗世俗主義以及在教牧諮商神學中誇大使用心理學的傾向。在教牧神學這方面的代表,嘗試賦予他們的神學在教會及倫理方面的基礎。(Gary Sweeten 及門徒諮商,與Gunhild Marie Andersen商談時,說到:『Baer hverandres byrder, Menigheten som et helbredende fellesskap (1991)。)這個運動崛起於八十年代,直到今日仍然繼續不斷發展。這個運動有幾個典型的特色:

  1. 一方面,它接受心理學在認知及心理動力取向導引理論的啟發;另一方面,它也承受更新與醫治(內在醫治)神學的影響。這種心理學與神學的整合,正好是這牧關運動的特色

  2. 救恩及成聖被視為是個別基督徒人格及醫治(包括靈命醫治)的一項成長過程與發展。這個過程的目標就是teleios(健康、完全以及成熟)。一個人應該是完整的個體(完全的觀念)。真正的長大成熟必須透過經常的服侍他人以及自我學習。

  3. 教會會眾被視為一個醫治的團契,或是醫療性的團體,(這又回到前面的教牧關顧運動。)在這種醫療團體中,組織、領袖能力獲得培育成長而教育功效也得以發展,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服侍工作的實踐。一般會友的栽培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以接受栽培擔任諮商工作。如果會友積極參予教會服侍,自然而然的,整體教會就能具備醫療功效,就如同Sweeten在門徒諮商(1983)一書中所說的:「教會是一個團契,它醫治病痛者,這就是教會必須藉著裝備信徒,重拾原來面貌的原因。」

醫治在這裡被解釋為,在上帝真理(宣道)與聖靈恩賜與果實之間的平衡。而漸進式的聖潔在基督徒每日生活中處處可見。

在這種理念下,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觀念,認為教牧諮商是對個人及其成長並得著醫治的關懷。而門徒諮商訓練也同樣基於這樣的觀念,例如門徒諮商中甚為重要的人際溝通的訓練,就是立足於認知及深度心理學的基礎。此外,這種具醫療性的團體也常將團體動力應用在人際關係中,藉以增強自我啟發以及對自我的了解。

歸根究底,必須了解基督徒個人成長的目標,就是為要服侍他人 要跟隨耶穌基督的,這樣的生命與服侍工作完全吻合。如同Sweeten 在門徒諮商4, 48-52一書所說的:「一個健康的教會必須不只能夠產生健康的會友並帶領人認識基督獲得新生,而必須是隨時定志選擇走出自己的圈圈,以影響在這世上的人群,這包括服侍其他教會會眾、幫助貧窮人、拯救身陷罪中的團體、普世宣教以及靈命的更新等等。」

 

     
APSU
Clarksville
Tennessee
mschiang@ms1.hinet.net
www.geocities.com/Athens/Oracle/6935/
peter.ee.nctu.edu.tw/~cls